周寂沫:警惕比特币带来现实危机

2013年11月21日07:36  环球时报

  周寂沫

  近日,比特币价格飙升,成了“中国大妈”的新宠,让人们不无担忧。我们不能肯定大妈们追逐的都是投机品,但短时间价格暴涨的事物,总给人以可能会跌价的担忧。

  货币有两个基本职能:“价值尺度”和“储藏手段”,作为“价值尺度”,货币用来衡量其他商品,作为“储藏手段”用以保存财富,这两个职能都要求货币本身具有极强的稳定性,从而成为稳定经济的基石。在金融危机爆发,美元不再是稳定世界经济的基石后,比特币悄然诞生。但这种“新货币”,可能给经济注入更大的不稳定性。作为价值尺度,它弹性太大了,而作为“储藏手段”,它神秘的起源、像“次级抵押贷款”一样复杂的产生方式,以及不受国家约束的“自生性”,都很难保证它不会消失。

  从比特币产生的背景看,它是经济泡沫和“科技泡沫”结合的产物。本世纪初网络泡沫破灭是美国在次贷危机前经历的主要经济危机。由于把虚拟的高科技当成经济发展的全部本钱,美国不仅为后来的货币扩张及次贷危机埋下伏笔,而且彻底地“去工业化”,失去支撑科技发展的土壤。这一连串情况其实是美国科技的泡沫化,也即“科技泡沫”。

  此后,当“经济泡沫”也在美国破灭时,美国所能做的,就是像继续用货币扩张来拯救次贷危机一样,依靠虚拟化的科技来拯救科技领域的颓势。比特币是这种方式的一种延伸产物,只是它的扩张速度比美元快得多,受约束性比美元小得多。也许正因为这一点,美国对比特币的态度表面暧昧,其实十分赞赏。

  欧元和欧元区经济的现实,已告诉我们超国家货币的存在基础以及它所能带来的经济后果。比特币显然无法与欧元相比,我们不必去分析它作为一种“货币”的前景。需要强调的应是,它的“虚拟性”会给当前经济造成不利影响。

  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,我们应该看到,所谓“虚拟”其实与现实并不遥远,而是已经融为一体。由虚拟错误导致现实危机的情况已屡见不鲜,比特币是一种比以往大多数IT事物更加神秘的、披着虚拟外套的现实事物,而它扮演的却是可能撼动经济之本的角色——货币。这种属性所蕴含的巨大风险,不能不令人关注。

  对中国来说,值得关注的还有“大妈”们对这种炒作品的热衷。近一个时期,中国人炒大豆、炒茅台的现象已渐渐淡出,但投机炒作热再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,加以适当关注和监管是必要的。毕竟我们应该注意到,美国的默认和“还不准备监管”的态度,才是比特币飙升的真正原因。▲(作者是中国科协副研究员)

(编辑:SN090)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  • 环球时报:中国堪称“世界改革大师”
  • 扬子晚报:为什么无人愿去机关借厕?
  • 环球时报:延迟退休,千万别成大家皆输角力
  • 人民日报:狙击“黑肺谣言”是一次科普良机
  • 环球时报:莫无限夸大“利益集团”的能量